我們能看見美好的事物、聆聽動人的樂章、感受心靈的悸動是幸福的。
很多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木耳?為什麼聽感跟人家不一樣?為什麼人家說的我感受不到?為什麼人家可以寫出華麗的聽感表達,而我不行?
其實我就是一個貨真價實寫不出華麗聽感的大木耳,但還是以我的系統來聊聊學習心得:
1.
無論看過多少評論與接受多少建議,務必自己親自聽過。
2.
North Star Design 老闆兼設計者 Giuseppe Rampino 表示,任何音響的設計都沒有「魔法」存在,一切都有技術性的答案(http://review.u-audio.com.tw/reviewdetail.asp?reviewid=195)。我很喜歡這句話,符合我理工背景的思維。
在建置系統一開始最讓我這個理工背景的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線材、墊材、以及壓鎮三樣魔導器。我曾翻閱過無數的學術期刊、看過論壇無數的爭執文章、請教過專業的訊號處理專家,一直沒能讓我信服的「技術性答案」,我的結論是隔行如隔山。直到 Stereo Sound 的連載文章出現。
Stereo Sound 183 期已經把這些疑問大致都解釋得很清楚,只要思考對應應該很快就能解開一開始提到的魔導器之謎。其中有幾段我覺得很棒的結論轉摘如下(整篇原文有好幾個翻譯上的錯誤,以下摘錄出來的文字應該沒有。我已經很仔細檢查過內容的一致性,如果有怪怪的地方,原文就是如此。另外,原文有詳細的實驗圖表與數據,而且有提到兩份值得閱讀的刊物,值得詳閱):
1.
聲音的本質。請想像一下,某個地方所設置的鋼琴,鋼琴家用來調整樂器而敲打了一下「La」鍵的一瞬間,它的聲音應該是帶著優美的音色散播開來,但是那台鋼琴是 Yamaha、還是 Steinway 呢?因為兩者的音色不同,場所會是音樂廳、還是交誼廳呢?因為兩個地方的聲音也都完全不一樣。但是,如果將聲音當中的泛音去除、而只將分解成為正弦波成分集合體的基音抽出來的話,Yamaha 與 Steinway 都應該變得會是一樣了,說得極端一點、也就是大提琴與小號一樣、都會是 440Hz 的單音。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哪個聲音會是鋼琴的聲音呢?直截了當地說,也就是泛音。我們以為只有「La」一個音的鋼琴音色,其實是由複雜的泛音所構成,我再附加說明一下,現實的音源的泛音並不是嚴密的整數倍,而且經常還會搖擺不定。
2.
微調的基本也就在於盡可能正確傳送音源所記錄的波形。實際像這樣慢慢進行微調,原本是 Hi-Fi 風格的聲音消失了,逐漸變成了逼真的聲音,某些人會覺得有「聲音變普通了」的感想,說的其實也沒錯,因為只要能夠正確播放出泛音也就能夠真實重現樂器的素顏、既使連空氣感也都能夠傳達出來,而且每一件樂器也都可以清楚呈現在眼前、還應該可以從寂靜當中感覺到能量的高低,這才會是微調的入口。
3.
我想大家都曾經聽過「如果將音響專用的主時鐘換成銣原子震盪器就會連空氣都感覺得到了」的這句話。數位音響需要時鐘,一般當作主時鐘使用的水晶振盪子是 10 的 -6 次方高精度,換成一般時鐘的話、也就會是每月相差幾秒的精度,但是對於主時鐘而言,重要的不是這種精度,而是時間軸的晃動,也就是抖動 (Jitter) 少。
4.
使聲音失真的主因-震動。原因是震動使框體內的電磁結合、靜電耦合、以及誘電率等會產生變化,而線材也會發生這種現象。
5.
為什麼我們會被某人發出的聲音所吸引呢?為什麼又能夠用語言傳送情緒呢?為什麼有打從心底被感動的音樂呢?對應這些問題,至今仍然沒有人能夠提出明確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會存在著「泛音」。
6.
累積經驗、磨練自己的感性、不要被世間評價所迷惑、請用自己的耳朵來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